资讯中心
网红打假岂能假打
 
最近,打开社交媒体,总能刷到各类打假视频,网红打假博主揭露商家 “鬼秤” 的视频更是频频登上热搜。在这些视频里,打假人带着标准砝码走进一个个店铺,当商家的秤显示出与实际重量相差甚远的数字时,“鬼秤” 的真相被无情揭露 。在安徽芜湖,某黄金回收店就被打假博主曝光,约 31 克的黄金,店内称重仅不足 16 克,这一 “五两鬼秤” 事件引发网友们的强烈愤慨,大家纷纷谴责商家的不诚信行为。打假人就像市场中的 “啄木鸟”,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消费者的权益。
不仅仅是 “鬼秤”,从食品饮料到美妆护肤,从日常用品到电子产品,打假人的身影无处不在。有打假人曝光某些小作坊生产的劣质食品,卫生条件堪忧,原材料以次充好;还有打假人揭露美妆市场上的假冒名牌化妆品,这些假货不仅成分虚假,还可能对使用者的皮肤造成严重伤害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打假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打假行动中,打假人队伍日益壮大。
在很多人眼中,打假人是当之无愧的英雄,是市场秩序的坚定维护者。他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无畏的勇气,直击商家的不法行为,让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假冒伪劣产品无处遁形,极大地净化了市场环境。
从法律层面来看,打假人的行动有着坚实的法律依据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赋予了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,打假人正是利用这些法律武器,向不法商家宣战。一旦发现商家存在欺诈、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,打假人有权要求商家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赔偿,如 “假一赔三”“退一赔十” 等。这种惩罚性赔偿机制不仅是对打假人的一种激励,更是对商家的一种强有力约束,促使商家不敢轻易违法违规 。
在实际生活中,打假人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。许多打假人专注于食品药品领域,这可是关系到老百姓生命健康的关键领域。他们揭露的那些不合格食品、假药等,让消费者避免了受到严重伤害。比如,有些打假人发现某些小作坊生产的辣条,不仅卫生条件极差,还含有大量非法添加剂,长期食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打假人通过曝光这些问题,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,及时对这些小作坊进行了查处,从而保障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。
打假人还能对其他商家起到警示作用。当一个商家因售假被打假人曝光并受到处罚后,其他商家会引以为戒,不敢再心存侥幸,从而促使整个行业更加规范地发展。就像电商平台上的一些商家,原本可能存在虚假宣传、刷单等不正当行为,但随着打假人的出现,这些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,电商平台的购物环境也变得更加诚信和安全。
然而,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打假人持赞赏态度。在一部分人眼中,打假人尤其是那些以打假为职业的群体,正在逐渐偏离维护市场秩序的初衷,沦为追逐利益的 “市场搅局者”。
不可否认,在打假人队伍不断壮大的过程中,确实混入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。他们打着打假的幌子,实则进行恶意索赔、敲诈勒索等违法活动 。在一些地方,出现了打假人团伙,他们分工明确,有的负责寻找目标商家,有的负责购买商品,然后以商品存在各种瑕疵为由,向商家索要高额赔偿。如果商家拒绝,他们就会通过向监管部门恶意举报、在网络上发布不实信息等手段,对商家进行威胁,逼迫商家就范。
一些打假人过度关注商品的一些细微瑕疵,甚至是一些不影响商品质量和安全的标签标注问题、宣传用语问题等,以此大做文章,向商家索赔。比如,某些商家在产品宣传中使用了 “最佳”“顶级” 等极限词,打假人就会抓住这一点,要求商家给予高额赔偿。这种行为不仅让商家感到冤枉,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监管资源和司法资源,使得真正需要处理的假冒伪劣商品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。
在电商领域,打假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。一些打假人利用电商平台的规则漏洞,对商家进行恶意投诉。他们在购买商品后,以各种理由要求退货退款,甚至在商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的情况下,也会故意找茬。这不仅给商家带来了经济损失,还影响了商家的信誉和正常经营。一些小商家不堪其扰,甚至被迫关闭店铺。
关于打假人的争议,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,网友们各执一词,观点截然不同 。在网红品牌 “彩虹星球” 起诉知名打假人王海的事件中,这种争议体现得淋漓尽致。王海质疑彩虹星球的产品宣传存在虚假成分,而彩虹星球则认为王海是在恶意诋毁,双方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。这一事件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,网友们纷纷站队,发表自己的看法。有的网友力挺王海,认为他是在为消费者发声,揭露商家的虚假宣传行为,是正义的化身;而有的网友则支持彩虹星球,指责王海是为了博眼球、谋私利,是在故意找茬。
在 “女子买 250 斤过期大米索赔被殴打” 的事件中,同样引发了网友们对打假人的激烈讨论。一方认为女子作为职业打假人,是在维护市场秩序,超市售卖过期大米本就理亏,应该受到惩罚;另一方则觉得女子知假买假,目的就是为了索赔赚钱,这种行为不值得提倡,甚至怀疑她是在故意 “钓鱼”,扰乱商家的正常经营。
在职业打假人黄林的案件中,争议同样不断。黄林在 2017 - 2018 年间,在东莞多个镇街商店购买进口食品,以商品无中文标签、来自日本核辐射地区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为由举报并索赔。他一审被判有期徒刑六年,后经上诉,二审于 2023 年 11 月 8 日被判无罪。这一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,有人认为黄林是在依法维权,却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;而另一些人则质疑他的索赔行为是否存在敲诈勒索的嫌疑,即便最终被判无罪,其行为也可能对商家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 。
这些争议反映出大众对打假人复杂的态度。支持打假人的人,看到的是他们在维护市场秩序、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,认为他们是市场的 “守护者”;而反对者则更多地关注到打假人队伍中存在的不良现象,担心这些现象会破坏市场的正常秩序,损害商家的合法权益。
打假人现象就像一把双刃剑,既有着积极的一面,为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保驾护航;又存在消极的隐患,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,成为扰乱市场的工具。在不同的人眼中,打假人有着不同的形象,他们是正义的化身,还是逐利的代表?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。
打假人现象究竟是好是坏,相信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。如果你是消费者,当你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,你是希望有打假人挺身而出,还是觉得这是市场监管部门的事情,与个人无关?如果你是商家,面对打假人的质疑和索赔,你会虚心接受并改进,还是觉得自己被恶意针对,打假人是在无事生非?


上一篇: 打假人“遍地开花”,这股风到底是好是坏? 下一篇: 尽职调查的大概内容包括但不限于